現代教育的興起與發展 |
發布日期:2018/3/4 發布者:佚名 共閱57435次 |
張仲華醫生 原帖: (寫于6/13/2002 10:50:52 PM) 中國的教育過去的兩千年是非常發達的,除了在家庭和社區的教育之外,“學校”教育在孔子是開始形成,孔子辦教育一開始就沒有階級之分,“有教無類”,這和西方相比,其民主程度要高的多。隋唐以后,科舉制度興起,非常大的推動中國教育。國家通過一級級的考試選拔人才,童生、秀才、舉人、貢生、進士、狀元。有條件的孩子們進私塾,后來到各地的講堂、學社,國家的最高學府是國子監(部分朝代)。教學的內容主要是儒家的“詩、書、禮、樂”,到宋朱熹時,對教材的內容有了更多的規定,“小學”就是孩子們應該學習的內容,主要學習經書,儒家的禮教、思想、歷史、詩詞、文采(寫作與欣賞)、音樂。孔子認為音樂的能力與人的道德有關,并且能領悟到自然的奧秘和自然對話。所以我們說過去的教育是“文、史哲”不分家,是一體的。(現在很糟糕,中文系、歷史系畢業的學生知識是破碎的,不能成一個整體)。 西方的教育在十七世紀之前,遠沒有中國發達,教育幾乎完全被教會掌握,以傳授神學為主,十一、二世紀時,在興起的城邦里,開始有了自己的學校,這些學校開始傳授一些更為實用的知識。這就是西方大學的前身。在十五、六世紀后,這類學校逐步發展起來,發展成現在的大學。西方的現代兒童教育,起源于十九世紀初期,形成與十九世紀末期,二十世紀初期。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有兩位教育家對二十世紀的教育的觀點對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蒙臺梭利認為:“教育者的唯一目的,他全部精力指向的目的,就是給兒童為他將來參與的社會生活做好準備,兒童發展的時期是一生最重要的時期…… 兒童教育是人類最重要的問題。”最重要的教育理論家杜威認為:“什么是學校?學校主要是一種社會組織。教育是一種社會過程,學校便是社會生活的一種形式。在這種社會生活的形式里,凡能最有效地培養兒童分享人類所繼承下來的財富以及為了社會的目的而運用自己的能力的一切手段,都被集中起來。學校作為一種制度,應該把現實的社會生活簡化起來,縮小到一種雛形的狀態。 ” 西方現代學校基本上是以杜威的理論為基礎,比較典型的是美國,他的教育比較民主、松散。各個州、學校有自行其是的味道。 隨著工業化社會的發展,西方的學校也在變化,把同齡的孩子搞到一塊,制定一個統一的教學大綱,學習一本教材,統一考試,統一的標準去測試孩子。學校開始變成工廠,孩子們變成產品,在一個模子里壓出來。教育不再是一種完善人的教育,教育變成一種工具主義的教育、實用主義的教育,商業主義的教育。這也是在二十世紀初期美國人發明的。以后這種教育方式迅速傳播到世界各個國家。這種教育方式在亞洲首先傳到日本,一到日本,這種教育方式和日本封建專制制度、教育觀念的結合,工業教育的專制教育結合起來。特別是日本人發現自己的教育很落后,工業很落后,這種工業式制造人才的方式,可以提供更過的技術人員,讓人們更快的接受到工業發展所需要的知識。這種教育方式就變得更極端。 中國現代的教育是從日本人那里學習來的,不是從美國人那里學習來的。經過日本人改造的西方教育特別適合中國,從二十世紀初期到現在,我們的教才、學制、教學方法、教學目標、考試的方法、教學大綱都和日本很相似(包括臺灣)。西方教育民主思想被剔除,工業化教育的方式被加強,教育出來的學生就是一個工具。這種實用主義和工具主義的教育,在新中國成立后并沒有迅速發展起來,反而受到嚴厲的批判。五八年的教育革命、特別在文革時期,把這種教育體制徹底砸碎。完善化教育重新被提出來,個性化教育也重新被提出來。我們現在去看文革時期的教育改革,他的理念非常有意思、有很多部分很有意義。但是這次翻省和革命的結果,是教育的專制化,極端化,最后走向文盲化。 改革開放后,我們一夜之間醒來,西方國家如此發達,如此富庶。不是我們想象的,工人、農民們個個餓的皮包骨頭,需要我們去解放他們。中國人的心態就象明治維新以后日本人的心態,要快速趕上西方,首先就是教育,如何才能最快的制造出人才,工業化的方式,流水線生產的方式,實用主義的方式、工具主義的方式、商業的方式。中國的教育又一次走向極端!當西方開始摒棄實用主義和工具主義的教育時,中國把實用主義教育、工具主義教育發揮到極致。這種教育在中國至少還有二十年,因為我們太落后,沒有辦法。我們要想趕上西方,就必須走西方的路。但是我們必須現在認識到這一點,從現在開始去想辦法改變,因為任何極端,都會給我們的民族帶來災難!我們對這一點應該有多次血的教訓! |
中國嬰童招商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是為傳播更多信息,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不承擔稿件侵權行為連帶責任。 ② 企業在本網發布內容,文責自負。 ③ 如您因原創、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聯系電話:010-57895369。 |
【關閉此頁】 【返回上頁】 |